2002年以来,随着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推行,干部与工人的身份意识逐步得到淡化,但一种新的身份意识――“编内”与“编外”人员的身份差异意识却在日益强化。“编内”人员享有体制内的一切基本**和各种应有的待遇,而“编外”人员却无法享受与“编内”人员同等的基本**和待遇,在工资报酬、职业发展、社会**等方面与“编内”人员严重不平等。 [13] 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原则上采取形式。 [14] 机关服务中心负责使用管理招聘的驾驶员、食堂工作人员、维修人员、文印人员等,但其工资由公司代发。 [15]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从后勤**岗位的门卫保安、清洁工、驾驶员等,到管理辅助岗位的打字员、文印、档案员、协管员等,再到专业技术岗位的医生、护士、教师、网管等,涉及的岗位已经不再局限于一般性的辅助岗位,而是呈现了一种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16]
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部分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总数和核定编制数相比比例偏高。编外用工集中在卫生、文化、教育、交通建设四大行业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岗位主要有医护人员、聘用教师、保育员、讲解员、驾驶员、保安(门卫)、清洁工、食堂工作人员、服务人员、打字员等。无锡市市属事业单位实际使用编外用工6114名,占到在编总人数的26.7%。部分事业单位编外用工人数甚至远**出了编内人数。
事业单位编外用人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劳务市场或人才市场实施人事代理,二是通过人才公司或劳务公司派遣,三是单位直接使用。通过人才公司或劳务公司派遣已占编外用工形式主体。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身份较为复杂,主要有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离退休人员。编外用工增加了就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总体*、职称虽然低于在编人员,但随着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不断增长,编外人员*、职称呈高移趋势。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整体收入水平远低于在编人员。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平均年收入约为编内人员的一半,且差异较大。事业单位聘用编外人员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在同一岗位上工作,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均作为临时性用人,其待遇大大低于编内人员,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事业单位聘用的编外人员中,高*、高职称的人员越来越多,这些人员中不少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或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待遇(工资福利、学习进修、管理使用等)与编内人员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的事业发展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一些辅助性、服务性、**性的岗位人员聘用已逐步通过**购买服务、“花钱养事”的方式解决,不再由编内人员承担,只能靠长期聘用编外人员解决。 [17]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岗位按照具体承担的工作职责分为以下五类:
1、执法辅助类:在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单位,协助行政执法人员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包括:公安、**、城管、城建、维稳、应急、农林水、安监、交通、文化、人力社保、民政、税务、环保、国土、市场监管等执法辅助岗位。
具体作用
随着《法》的进一步贯彻和实施,特别是以往恶性火灾事故给人们带来的惨痛教训以及执法部门对有关责任人的严肃处理,更应使我们认识到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必要性。
检查内容编辑
日常维保
1、每月按计划抽样测试部分设备,致使一年内所有设备全部测试一遍。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每季度或半年(视大小)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每年用公司专业的检测队伍进行详细的检测,包括设施检测及电气性能检测。出具正规检测报告,报部门备案。
4、专业的探测器清洗厂,隔年完成对所有探测器的清洗工作。
5、协助或完全负责同部门的业务,确保不因问题而耽误其它工作的正常进行。
6、视大小,公司可派专人常驻工作,协助处理日常问题。
应急维保
1、公司承诺一般问题24小时内到现场解决,严重或紧急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赴现场解决。
2、以诚信的服务态度同甲方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注重彼此间的沟通,遇到问题协商解决。
(25)接受用人单位机器或设备订单,或促销事务;
(26)广播节目背景或场景布置。 [7]
国内据全国总工会劳务调查显示,全国职工在2009年达到2700**,在2011年达到3700**,占企业职工总数 13.1%。其中,国有企业使用工的数量较多,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16.2%。从行业分布看,绝大部分行业都使用工,其中电信、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等系统较为严重,部分央企甚至有**过2/3的员工都属于。 [4] 行业以保险行业、电力行业、行业为主。 [8] 16.8%来源于城镇,83.2%来自于农村。实施的岗位包括司机、文印室管理员、水电管理员和实训室管理员岗位。 [9] 在一些高校已经演变为教学科研*、学生辅导员以及行政管理等重要岗位的‘人才派遣’。
国有企业的
主要集中在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央企甚至有**过2/3的员工属于。部分垄断性行业的用工单位通过大量使用人员的方式,在不增加或压缩正式员工编制的前提下,既保证了正式职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享受尽可能高的工资待遇,又人为绕开工资总额控制这条“红线”,使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形同虚设。部分单位在用工*量使用人员,并以“劳务费”形式支付其工资报酬,变相降低本单位工资实际支付额度,从而使“劳务费”成了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逃避工资总额控制的“调节阀”。 [10]
在电信行业,员工主要分布在营业厅、*装维、摆摊营销、呼叫中心等岗位。2012年底,中国移动正式工为18.2**,而劳务工高达33.5**,劳务工比例高达64.7%。经过一系列调整,2014年底,中国移动正式工为24.2**,劳务工为23.8**。劳务工比例接近49.5%,仍然远远**标。2013年,中国电信集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和单位建会入会工作的通知》。在中国联通,劳务工平均薪酬仍较大程度落后于正式工。根据2014年财报计算,中国联通正式工2014年平均薪酬15.17万,而劳务工仅6.83万。 [11] 劳动力市场呼唤同工同酬,需要的是打破固有的二元结构,把编制的标签去除,把市场的体制理顺。 [12]
机关事业单位的
二、 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服务范围
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 对火灾报警系统作定期检查和试验。
a. 对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各功能进行试验。
b. 采用**检测仪器分期分批试验探测器的动作及确认灯显示。
c. 每年对备用电源进行1-2次充放电试验,1-3次主电源和备用电源自动切换试验。
(2) 对系统联动设备作定期检查和试验。
a. 每年对防排烟设备、防火卷帘门等控制设备做联动试验两次。
b. 每年对火灾事故广播进行联动试验两次。
c. 每年对电梯进行强制停于首层联动试验两次。
d. 每年对通讯设备在控制室进行对讲通话试验两次。
e. 每年进行强制切断非电源联动试验两次。
(3) 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控制线路及联动线路的故障进行维修。
(4) 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故障进行维修。
(5) 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通讯线路、主机电源检查及主机接地线路的故障的检查及维修。
2、 消火栓系统
(1) 每月对泵进行启动运转试验,并对泵进行消火栓按钮联动启泵试验。
(2) 每月对系统上所有的控制阀门进行检查,保证控制阀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 每月对消火栓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每季度对较不利点消火栓进行静压压力试验。
(5) 每半年对室内消火栓箱内的水枪、水带等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用户。
(6) 每年对水泵接合器的接口及附件进行检查。
(7) 每年抽查消火栓的出水情况对重点部位的消火栓每年进行出水检查。
*二,“你用人,我管人”是人才派遣制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人才派遣制的用人模式实际上形成的是三种关系.也就是以人才派遣机构为中间行为主体,形成的派遣机构与被派遣人才之间的隶属关系、派遣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被派遣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很显然,用人单位对人才只管使用和使用中的工作考核,剩下的一切管理工作,包括工资薪酬的发放、社会保险的代收、合同的签订、续订和解除,相关问题和争议的处理、日常一系列的人事管理等,全部由人才的派遣机构负责。这样,用人单位用人,派遣机构管人,这种用人模式对用人单位来说省了很多事,减少了大批因管理工作带来的工作量和相关的麻烦。可以使用人单位的经营管理者能够更专心于事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生产经营。
*三,机构“一手托两家”,更有利于劳务供需双方的双向选择和有关各方责权利的**,这是制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好处,也是这种用人模式*特的机制。
国内各地制的实施主要是由各级**所属的劳务服务部门发起的,是劳务服务业中的职业介绍的进一步延伸。常规的劳务代理工作,是介于劳务供需双方关系之外提供的一种劳务服务,是一种局外角色的服务。劳务代理工作延伸为制以后,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就变成了一种介入其中的局内角色的行为主体。
首先,有资格进行的机构.必须是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具有法人、被特许经营业务的机构。作为机构,介于劳务供需双方中间,一方面要根据用人单位对工人的需求,履行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向用人单位及时选拔派遣所需的适用工人,并管理好所派遣的工人,确保接受的用人单位相关责、权、利得到有效的**;另一方面,在对选定的人才实施人才派遣前,要与被派遣人才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双方的隶属关系,确保被派遣人才在派出工作期间相关的责、权、利能够得到有效的**。这就是机构有别于其他企业法人所经营的特殊职能。
岗位要求
《劳动合同法》*66条规定:“*六十六条 [2] 劳动合同用工是中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用工数量,不得**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产生背景
三方关系图
三方关系图(2张)
,又称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之间。劳动派遣的较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也有叫做人事或者人才租赁等。
资本主义渊源
人才(劳务)派遣业务起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美国,当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用工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企业为谋求生存、发展不得不规模地裁员,被裁减员工中有一技之长的者成了人才派遣的对象,人才派遣业务运应而生。各国立法中对的称谓有所不同:日本、韩国、闽台地区使用“劳动派遣”一词,德国将其称为“雇员出让”或者“员工出让”,欧洲其他各国、美国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则将其称之为"临时劳动"或者"租赁劳动",并将由此形成的雇佣关系称为"临时雇用关系"。 [5]
行业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时由一家名叫Samuel Workman 的公司创立了人力租赁的业务模式(Rentedhelp)。当时这家公司雇佣了一批已婚妇女,在夜间处理盘点的工作,之后又训练她们使用计算器,然后将她们租赁给企业,让企业可以应付临时或者短期的人力需求。 [5] 随后在欧洲各个国家,出现了类似的“人力租赁”业务模式,并将业务范围扩展到临时文书、电话接线生、邮政投递员等不**业工种。 [4]
在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出现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人才(劳务)派遣业务从日本、欧美进入中国,现已出现了一些规模大、专业水平高、市场化程度强的企业。 [19]
用工形式国内外都存在,但它从来都不是主流的用工方式。美国工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为0.9%,日本为3.4%,英国为2.6%,德国为1.2%,法国为2.1%。从总体上看,即便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比例平均为3%左右,一般也不会**过5%。而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在我国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型央企和事业单位,甚至有走2/3的员工都属于。金融、邮政、电信、电力、石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用工比例占职工总数的1/3以上。 [1]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我国占到用工比例的30%,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过用工比例的60%。但实践发现,使劳动者缺乏职业荣誉感、丧失职业归属感,让“爱岗敬业”成为历史。 [20]
制度引入